胡海岚: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胡海岚: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文章图片



2022年6月 ,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 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 这一奖项被称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 , 胡海岚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7位中国获奖者 , 也是目前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 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 , 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 , 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在此之前 , 胡海岚其实早已声名赫赫 , 她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 是荣膺IBRO-Kemali国际奖的“亚洲第一人” , 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的特约审稿人……不过 , 她只想安静地搞科研 , 她认为“名气并不重要” , 最大的成就感在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
作者|刘颖
编辑|蒋芳仪
本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17期

【胡海岚: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爬最高的山 , 看最美的风景”

1973年 , 胡海岚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 , 家中丰富的藏书让她自小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 幼时的她曾跟父亲说 , 长大后想当作家或者科学家 , 因为这两个职业最光荣 。

上学后 , 胡海岚很快展示出过人的学习能力 , 尤其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 。 中学同学曾这样形容她:“初中时她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 , 轻声细语 , 从容淡定 , 漂亮聪颖 。 ”不仅成绩好 , 胡海岚为人也十分随和亲切 , 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来请教她 , 她总是很耐心地讲给他们听 。

高中时 , 胡海岚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一等奖 , 凭借这一成绩 , 她被保送到北大物理系 , 不过 , 她感觉物理学科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 而“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值得发掘” , 于是她选择了转向生物 。 朋友问她 , 生物系的毕业生以后能做什么?她笑道:“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 , 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 ”

在北大生物系 , 胡海岚起初的专业方向是当时最热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 然而有一天 , 她被一本神经生物学领域内的名著《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深深吸引了 , 便决定选择脑科学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 。 同时 , 她对科学实验也很着迷 , 她后来回忆道:“看见大脑发出的电脉冲是可以被记录、脉冲的功能是可以被探知的那一刻 , 是我科学生涯中的启蒙一刻 。 ”在她看来 , 大脑有着自然界最神秘最复杂的结构 , 脑科学中充满未知和挑战 , 这才是她应该做的研究 。

大学毕业后 , 胡海岚赴美深造 , 于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 2004年 , 她进入有“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之称的冷泉港实验室 , 进行博士后工作 。 在美国学习、工作10多年后 , 她放弃了那里的生活和事业 , 于2008年12月回到祖国 , 进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 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 谈及这一选择 , 胡海岚说 , 她一方面是希望把自己科研的黄金阶段留给祖国 , 另一方面也是受国家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的吸引 。

2009年 , 胡海岚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在“百人计划”的资助下 , 她带领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 , 随后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2015年 , 胡海岚受邀回到浙江 , 入职浙江大学神经科研中心 , 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 纵观胡海岚的求学和科研生涯 , 她始终听从内心的召唤 , 追寻自己的兴趣 , 无惧挑战 , 充满好奇 。 “爬最高的山 , 走最远的路 , 看最美的风景 , 不忘初心 。 ”在科研中经历无数曲折的胡海岚 , 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


“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胡海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 。 她带领团队产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 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 。

抑郁症是当代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 全球目前约有3.5亿患者 , 他们深受困扰 , 身心处于严重不健康状态 。 在与抑郁症的斗争中 , 人们逐渐认识到 , 它并不是简单的心理出现问题 , 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 , 需要药物治疗 。 但传统抗抑郁药普遍存在起效慢、靶点广、副作用大的缺点 , 而起效又快又好的氯胺酮 , 又有很大的副作用 , 且成瘾性强 。 过去 , 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氯胺酮的起效机制 , 也找不到它的替代品 , 2018年 , 胡海岚团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