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新华社贵阳6月20日电 题:乌江天险写传奇
新华社采访人员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江界河“乌江天险”石刻(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欧东衢 摄
乌江,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两岸奇山对峙,江中礁石嶙峋。86年前,3万余红军扎竹筏、搭浮桥,突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依然是这条河,已然旧貌新颜。五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十级电站蓄能奔涌,“悬崖村”出山铭记不屈信念,“污江”变“清河”,又现“一江清水向东流”。
从“盐油古道”到“黄金水道”,千里乌江百年沧桑,天险绝壁间镌刻下色彩斑斓几多传奇。
“水马”跃江,“英雄河”留下红色传奇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纪念碑(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欧东衢 摄
贵州瓮安,江界河畔,矗立的红军抢渡乌江纪念碑,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取得的那场胜仗。
这是鼓舞人心的胜利。1935年1月1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以《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个战斗》为题,详细记录了抢渡乌江的作战经过。
悲壮的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转兵贵州。在西进贵州途中,红军内部围绕“东进”和“北上”争论激烈,前方乌江北岸国民党重兵扼守,后有追兵围堵,敌人妄图把乌江变成“第二条湘江”。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位于乌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欧东衢 摄
然而,英勇的红军战士在乌江沿岸群众生死相依支撑下,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桥。1935年1月1日至6日,冒着敌人滚滚炮火,红军在瓮安县江界河、余庆县回龙场、开阳县茶山关三个渡口抢渡乌江,挺进遵义,为实现伟大转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乌江天险,浪急滩险、暗流涌动,红军为何没有重蹈湘江战役覆辙?
在瓮安县猴场镇,一栋百岁四合院。
1935年元旦,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猴场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进一步批判了党内“左”倾错误,继续准备渡乌江北上。红军总政治部还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对敌军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攻势。
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实事求是、主动求变,这种精神犹如“灯塔”,指引着航行的方向。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贵州省遵义市乌江镇一景(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欧东衢 摄
在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93岁老人王顺昌珍藏的父亲王义和一张黑白老照片诉说着答案——
照片上,王义和面带微笑,肩膀上扛着一根又圆又粗的竹子。照片背面写着:“王义和保留当年红军过乌江架浮桥兰竹纪念。”落款是:遵义纪念馆,1969年10月。
当年,红军用自己的言行赢得百姓支持:世上还有为穷人谋幸福的队伍。乌江沿岸群众主动砍竹子、拆门板、拿箩筐,帮红军扎竹筏、搭浮桥。
王义和与村里几个人自愿去城隍庙帮红军打龙绳,红军渡江后,他留下两根搭浮桥用的竹子,直到1969年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
“我父亲说,神啦,神仙架桥都修不起来,红军一晚上架好,还过了千军万马。”王顺昌说,从那以后,当地人都喊竹筏“红军水马”。
风险挑战、挫折坎坷,击不垮勇敢无畏的共产党人;“水马”跃江,迈过一个个“拦路虎”,迎来一片新天地。
“乌江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条湘江’?因为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又回来了。共产党人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始终同呼吸、共命运。”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黄先荣说,“过去这是我们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天仍然是我们党搞好各项工作,走好新的百年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龙”过江,“黄金河”捕捉金色机遇

石膏 乌江天险写传奇
文章插图
位于乌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欧东衢 摄
全长1044公里的乌江,横穿贵州7个地(州、市)的47个县(市、区),奔腾于大娄、武陵山脉之间,气势磅礴、峡滩踵接。因两岸山体倒映水中,江水呈墨乌色,乌江就像一条乌青色的蛟龙,由西向东奔腾而去。

推荐阅读